郭晓平修女,遼寧教區,在美國Boston College研究應用發展教育心理,研讀神學和教育的博士課程。

心理學家Robert Kegan心智發展理論 Robert Kegan’s Theory of Orders of Consciousness

我们每个人的认知都运行在一定的结构/限制里。在那个结构里,有束缚我们的主体,也有我们去认知和回应的客体。这个结构决定了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和人际交往中注重什么,追求的目的,怎样解读和怎样行动。

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这位发展建构心理学家关于人的意识/认知的不同层面的理论。

(1)大概2岁-6岁:Impulsive Mind

大脑的功能限制在冲动/随着本能的反应,没有理性的认知,最初级的想象。认知的对象/客体就感官到的东西。这个时候小孩子受自身的冲动支配,他看到的想到的就立即去做。比如,小孩子看到什么都会去摸,拿到了都会放到嘴里尝尝。。。在他的世界里只有一样事物-眼前这个,只有一个认知-探索它是什么。(小孩子在超市把蛋糕上的草莓吃掉,害得妈妈必须买了这个蛋糕。想法的单一,比如小孩子玩捉迷藏,他会告诉你,他藏好了而不知道这样的大喊已经暴露了自己的位置)

(2)6岁到青少年:Instrumental Mind-

开始可以对世界有分类和具体的理性认知。但是停留在互惠的原则上的单一认知。内在受制于需求,喜欢,偏好,和欲望。但是可以做到对自己的冲动和看法有一定的留意和控制,但不是成熟的分辨利害后果,而是建基于如何达到目的的动机。他说的,做的基本都是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,通俗讲是一个比较自我中心的阶段。在他的意识里没有别人的感受,长远的利害关系,只有如何满足自己当下的渴望。

(3)青少年之后:socialized Mind-

在各种关系的角度下去认知,思考和行动。不但可以将世界事物分类认知,也懂得将这些不同类别放在彼此的关系中认知。一种跨类别的认知。在思想中有抽象的认知。比如想法,价值观,推论等。仍然在追求自己的需要,兴趣和渴望,但是这些追求受限于人际关系,彼此的相互影响。在这个限制内,人可以推迟或放弃这些自我的满足。这个阶段的人能留意到自身的内心状态和感受,也能顾及他人的可能的感受和反应。注重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角色和形象。在这个阶段的人, 自己的想法,意见,价值观,和行为受限于维持好的人际关系以及保持自己是否被群体接纳。看重别人的感受,害怕自己被排斥,害怕失去关系和他人的认可。 (重新分析文章:哪一刻你不想再善良了)

(4)到达此阶段年龄不同:Self-Authoring Mind-

可以相对自由,独立的做自己的主人。对世界和人地事物的认知具有抽象的系统性,更广的意识形态,并关注到事物的复杂性。因而在认知,思考和行动时,不再只局限于人际关系及他人的看法,而是可以批判性地,多角度的认识,反省和重新评估一些原则,价值观,思想等。甚至对传统的组织机构,社团及权威也进行批判性地反省和认知。这个层面的人具有一定的自由,独立的活出真实的自我的能力。这个阶段的人受制于-自我性,我的身份,我的意识形态。 (德蕾莎姆姆的话:人们经常是不讲道理的。。。)

(5)基本上过了40岁-如果能达到的话:Self-Transforming Mind-

在意识到自己的意识形态的同时,能辩证的看待自己及与自己不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。 这个阶段的人不再固执的依附自己的意识形态,自我的独立性,自我的身份, 而是能系统性地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思想体系并注重事物的吊诡,矛盾性,及混淆性。在多独立真实的自己的同时,也鼓励和尊重他人做一个独立自主真实的自我。与他人的关系是互相尊重的独立,成熟,自由的个体之间的关系。

这个阶段的境界大概就是:大智若愚,难得糊涂吧。。。

下午默想主题:

经过下午的分享,你对自己的认知结构和特点有了一些了解。可否用这个新的自我认识去重新解读你的生命?

(1)回想你的生活,找到一件曾经对您影响很大的事件或经历。在回看这个事件时, 你发现自己时在哪一种意识结构里去解读和处理的?你那时候的思考是受限于什么?受限于一个固守很久的真理?人际关系?偏见?过去生活留下的阴影?还是什么?

(2)重新看事件中每个人可能的背后故事,他们那时在生命中最渴望什么,最怕什么?他们当时的想法和感受怎样?他们的语言和行为是否有其他可能的原因? (如同上午你默想圣经中人物一样)

(3)在刚才的默想中你有什么新发现和收获?(我们无法更真诚地去爱, 是因为我们无法走出舒服的自我。不愿意进入那个陌生,不舒服的环境。)

祈祷:

(1)为刚才你在事件中遇到的每一个人物 奉上你祝福的祈祷

(2)为自己奉上祈祷,真诚的把自己交给耶稣,你只需要告诉他两点:你渴望怎样, 你允许他帮忙你完成。